从荒地到住宅区
从平瓦房、冷楼、单元楼
到如今的高层、复式、独栋别墅
时光变迁改变了城市的容颜
改革开放40年
我们的居住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你还记得吗?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住房制度是福利分房,城镇居民的住房主要由所在单位分配,住房建好后,按照级别、工龄、年龄、居住人口等一系列条件分给员工居住,可惜“僧多粥少”,等分房等到天荒地老,即使等到房源,员工也是一家三、四代人居住在一间房,人口多、住宅面积小是普遍的居住状况。
此时,营口居民的住宅大多是平房,没有独立厨房、卫生间,以及砖混结构、没有集中供暖的“冷楼”,多以三、四层为主,户型为30平方米至50平方米。
从“蜗居”到广厦 居住条件有所改善
1978年,中国吹起改革开放的号角,拉开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大幕。营口居民的住房条件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断改善。
1979年至1985年,营口市加大了住房建设投资力度,共投资1.5亿用于住房建设,新建住宅78.4万平方米。这时所建的大多为砖混结构的六层楼,户型以40平方米至70平方米为主,大部分的住宅楼安装了暖气。
这个时期兴起了家庭装修,分配到住房的居民,出于对新房的喜爱,都会对新家进行装饰,手打家具、刷漆地板、带镜衣柜是那时候的标配,还有暖气罩、电视罩、沙发罩等各种防尘罩随处可见。
1983年,由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公司承建的启文小区开工建设,这是我市城区新型住宅区建设的开始。西环、健康、升平、楞严寺等相同类型的住宅小区陆陆续续开始建设。新建小区的户型以50平方米至80平方米为主,70%为两室户型。这些小区的出现,让很多还在“蜗居”的市民,住上了有上下水、厨房、煤气、独立卫生间的大房子,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1980年4月,邓小平明确指出,住房改革要走商品化的路子,由此开启了住房制度改革的大幕。1998年,营口市按照国家出台政策,停止了“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的福利分房制度,开始全面实行商品房制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于住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满足于遮风挡雨,更多的是开始注重配套设施、居住环境。
1998年5月,在市锻压厂北侧建造的阳光花园小区(一期)正式开园入住。该小区按照国家建设部小康住宅标准施工,采用智能化物业管理、室内地面供暖、独自拥有私家花园,首创我市舒适型住宅。户型也增至70平方米至120平方米。
跨入新世纪,营口人的居住环境有了质的飞跃,人们的选择更加多样化,高层住宅、复式楼房、花园洋房、独栋别墅等渐渐被大众熟知,户型也增至300多平方米。
营口人追求良好居住环境的同时,更加注重装修品味的提升,家装受到极大关注。现代简约、中式、欧式、地中海等装修风格进入人们视线。
从棚户区到回迁楼 幸福感大幅度提升
虽然,我市居民的住宅条件渐渐改善,但仍有一部分困难群众居住在棚户区,每到雨天排水不畅,道路泥泞不堪,室内没有卫生间,往往要走一段路到旱厕方便,给居民造成极大不便。
当年的报道中,介绍了桑凤兰一家居住状况的改善。
“我最害怕雨天,一下雨屋子里进的水有膝盖那么高,鞋都飘在水面上。”居住在中天新城小区的桑凤兰说。桑凤兰回忆:当年,她们一家五口挤在20多平方米的小房,房子特别小,转身就能碰到其他人,房子不仅小还特别潮湿,一袋大米不出十天就发霉。但是夫妻二人的工资,无力购买新房,只能将就住下去。
当年,像桑凤兰夫妻这种情况的棚户区居民还有很多,他们做梦都想搬出这个地方。
为了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2004年,营口市委市政府提出大面积改造棚户区这一民生工程。
仅用半年的时间,中天新城小区5栋回迁楼全部完工。2004年11月1日,第一批回迁居民拿到了新房钥匙,他们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笑容,他们做了大半辈子的梦终于实现了。
回迁后,桑凤兰夫妻住在54平方米的楼房里,房间宽敞明亮,不用煤球取暖、不用到外面上公厕、不用烧炉子做饭,他们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幸福。
2005年至2018年,15万余户居民离开了棚户区,38万余人受益。人均住宅面积不断增加,居住环境不断改善,中天新城、格林新居、红运平安家园、天元新居、海天佳苑、智胜新家园等小区是棚户区改造的成果,让更多营口人圆了住房梦,幸福感大幅度提升。
保障性住房让特殊群体住有所居
2007年,国家拉开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帷幕,我市也在全省率先开始建设廉租房。
廉租房面向城市低保无房户,只要满足廉租房申请条件,每月向政府缴纳极低廉的租金,就可以居住。冬季取暖费由财政补贴,个人免收,水电气入户费由政府补贴或减免。
在智胜家园小区,有5栋廉租楼。王立勇就住在此处,之前,他跟母亲一起居住,再加上儿子和儿媳,5个人挤在4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十分拥挤。2011年,王立勇一家四口搬进了廉租房,居住在近50平的步梯楼,每个月房租加上物业总共20多元,“这小区环境,生活条件不知道比之前好了多少倍啊!”王立勇说。
由于城市发展需要,营口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推出多种优待政策。为了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我市开始建设公租房。2012年,由市政府出资,在全市14个小区收购的400套公租房发放到在营口工作的异地无房大学生手中。在营口新闻传媒中心工作的王雪,是第一批公租房的受益者,至今她已经在公租房生活了6个年头。回忆起刚拿到公租房钥匙时,王雪还是很激动:“我打开房门一看,屋里铺了地板、厨房和卫生间铺了瓷砖,屋里还有床、柜子、烟机炉具,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而且南北通透,我收拾好行李,直接就能入住,而且房租也不贵,一个月才200多块钱。”
如今,营口市大力开展保障房建设,让城市中特殊群体住房条件基本改善,困难群众都能够住有所居。截至目前,我市共分配廉租房4622套、公租房1621套。
从低矮破旧的平房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从环境脏乱的棚户区到连片式住宅小区再到周边生活配套设施齐全的高档住宅小区,我们的“家”成为这个城市最美的风景,也是改革开放40年来营口人居住条件改善最好的见证。
来源:营口新闻